首页 资讯正文

去中心化的 Web3.0,会成为下一个中心吗?

  Web3.0,即第三代互联网,是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网络,被业界认为是驱动元宇宙的基础建设技术。

  在Web3.0世界里,所有权和掌控权都是去中心化。理论上,建设者和用户都可以享有特定网络服务。在全球区块链技术热潮的带动下,Web3.0能否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主流,是否真如其所说是颠覆网络世界的科技革命?元宇宙是否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能否实现其所称的“去中心化”,或者只是为了成为下一个“中心”而做的宣传噱头而已?

  本期聚焦我们尝试分析Web3.0去中心化的来龙去脉。然而,需要说明的是,或许我们对真正的Web3.0时代一无所知。或者说站在一个未知的事物面前,我们最正确的认知可能是无法预测。而真正的去中心化能否到来,仍是一个未知数。

  从1.0到3.0 互联网的前世今生

  上世纪末,英国计算机科学家蒂姆·伯纳斯·李的超文本协议代码,开启了互联网时代的大门,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互联网发展到今天,Web3.0被认为是互联网发展的下一个风口。什么是Web3.0?Web3.0有哪些特点?我们不妨先对互联网的发展进行简单的回顾。

  第一阶段,用户以“只读”方式从互联网获取海量信息,被称为Web1.0。种类繁多的门户网站构建了Web1.0,借助以雅虎、新浪、谷歌、百度等为代表的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网民可以浏览和阅读任何想要看到的新鲜资讯,但只能看不能互动,这种“只读”模式是Web1.0 最显著的特征。

  进入Web2.0时代,用户除了浏览信息,也可以在各种社交媒体上创造内容、实时互动,互联网演进至“可读﹢可写”阶段。1999年8月23日,埃文·威廉姆斯发布了Blogger,这是第一个让人们创建个人博客,并允许用户评论、与博主互动的平台,它被认为是Web2.0的开端。但是,Web2.0的黄金期则要从Twitter与Facebook等社交网络平台的迅速崛起,以及中国开创视频工具、个性化电商与互联网生活服务开始计算。

  在Web1.0时代,用户与互联网的关系并不限于“只读”,也可以在互联网上书写信息,除了投稿给新闻门户网站或受邀成为网站专栏作家之外,BBS就是那个时代的言论表达广场,但这种“可写”是有限度的。到了Web2.0时代,更多人掌握了“可写”的工具,这种变化看似细微,但是用户在Web2.0时代变成一个个彼此发生互动关系的节点,获得了具体的网络身份和虚拟形象,能够表达、互动、结识,并基于个性化身份进行更加自由、灵活、深入的信息互动,这是Web1.0到Web2.0 最伟大的变革。

  那么,何谓Web3.0?目前,人们对于Web3.0的构想是一个相对去中心化的,以用户个人数字身份、数字资产和数据完全回归个人为前提的自动化、智能化的下一代互联网。用户的每一个互动都应该被记录且量化,并且用户掌握自己的数据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天津大学教授李克秋表示,Web3.0时代,用户所创数字内容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都归属于用户,用户所创造的价值可以由用户自主选择与他人签订协议进行分配。互联网随着用户的需求和使用而发展,最终归于用户,Web3.0将是“可读﹢可写﹢可拥有”的互联网。

  Web3.0的主要特点是开放、隐私和去中心化。其开放体现在Web2.0所谓的生态内、生态间界限将被打破,应用之间具有高度的组合性和复合性;Web3.0内部基于不同基础设施的应用之间可以被“跨链”协议解决互联互通问题。其隐私体现在数据所有权归用户所有,价值转移不需要第三方授权。其去中心化体现在Web3.0将是所有用户共建、共治和共享价值的网络世界。

  当前,Web3.0仍处在概念阶段,但可以预见,更加开放、更加注重用户价值的Web3.0将为用户和世界带来一场互联网的新革命。

  Web3.0下一站元宇宙浮出水面

  元宇宙是通过技术手段与现实世界连接的虚拟世界形态。如果说元宇宙是平行空间,那么Web3.0则是空间里的互联网,或者叫空间里的法则,通过技术手段支撑起元宇宙的形态。Web3.0生态本质上是吸收区块链技术的引擎,其核心是去中心化。每个新的区块链概念都会立即被识别并集成到Web3.0中,这将为元宇宙产品提供动力。

  Web3.0生态在元宇宙世界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去中心化、AI及3D技术和创作者经济。在技术层面,星际文件系统(IPFS)、去中心化金融(IDeFi)、非同质化代币(NFT)、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代币(Token)等概念是Web3.0中出现的一些产物。它们与元宇宙的关系,恰如水滴与大海,作为元宇宙的元件构成整个元宇宙生态系统。

  DAO是去中心化组织的一种组织形式,其对应Web2.0时代的公司,本质上是对公司、政府这种组织形式的革新——基于专业分工、代码、共识机制等方式将生态各参与方整合起来成为一个新的组织,承担原有公司化的职能。

  代币(Token)是Web3.0的“原子”基础单位,是区块链权益载体的基础单位。区块链的机制把人与人的互动记录在一个不可篡改的公开账本中,记账的人可以获得Token作为奖励。因此,Token是一种所有权的象征,这种象征可以代表资产、权利等。从可分性角度看,Token可以分成可分型和不可分型(Non Fungible Token,即NFT)。

  目前,NFT(非同质化代币)已能展现的最基础的应用是开拓出二维图像,先单独把一个又一个NFT构建成“简易版”的二维元宇宙,NFT将传统的文化产品以智能合约的形式送上交易平台,通过区块链透明且不可篡改的形式记录交易,并组织形成特定的DAO商议使用和交易规则。NFT的出现使得文化产品的交易可以“按需造币”,以往无法持续有效交易的内容形态有了可交易的渠道。NFT及其底层逻辑被视作元宇宙的主要经济。

  此前,互联网公司都遵循一条法则:互联网盈利的本质是首先获取用户数据,其次向用户推送广告从而产生广告收益,它们“不惜一切”获取可以得到的数据,并据为己有。

  今年,Twitter第一次实现了互联网账户与加密钱包的连接——允许用户产生的数据不再归平台所有,就是去中心化,数据不允许被某个巨头单独拥有。目前国际上大型互联网公司如Meta、Youtube、Reddit等都已宣布尝试推出NFT产品,这一现象逐渐成为互联网巨头发展的趋势,它们将基于区块链“去中心化”的思想搭建自己的商业帝国。

  元宇宙和Web3.0是一场覆盖互联网、区块链等多领域的转型。人们热衷于畅想下一代互联网的样子,畅想那个没有巨头、没有数据垄断、多重宇宙创造第二人生的世界。据估计,元宇宙将在广告、社交商务、数字活动、硬件和创作者变现等方面创造数万亿美元的收入。

  Web3.0落地 区块链是关键但非唯一

  当前,社会的网络化趋势越发明显,互联网基于各种互联技术开辟了一个又一个新的价值空间,在疫情特殊时期,我们更是切身感受到互联网科技的力量。然而,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享受便利的同时,也在失去某些东西。在Web2.0的发展中,互联网巨头不仅垄断经营场景、信息和事件逻辑,还垄断数据要素,剥夺了用户的数据权益以及流转价值。因此,当兼具“去中心化”和“交互性”的Web3.0 一经出现,便迅速成为热点,传统科技行业和新兴区块链行业的领头人带着各自对互联网历史和未来的不同视角,纷纷参与了这场讨论。

  业界普遍认为,Web3.0能否落地,其核心要素就是区块链。区块链是安全性和去中心化水平都极高的网络,人们可以在一个共享账本中储存数据、交换价值并记录交易活动,而且这个账本不受任何中心化实体控制。这一特性完美契合了Web3.0的“去中心化”和“交互性”。可以说,区块链网络是Web3.0的支柱,Web3.0致力于打造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数据共享、用户主导、用户共建、成果共享、去中心化的网络生态,意在解决Web2.0带来的生态不平衡、发展不透明等问题。

  在Web3.0中,以区块链为核心的去中心化网络,参与者可以参与记账,存储和管理数据,并获得收益。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特征是去中心化、去信任、集体维护。“去中心化”保障了任意节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均等,且任一节点的损坏都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运作。“去信任”让整个系统中的每个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交换时无须互相信任,保障了系统的运作规则公开透明、数据内容公开透明。“集体维护”指的是系统中的数据块由整个系统中所有具有维护功能的节点来共同维护,而这些具有维护功能的节点是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的,方便机构监管。这些特性满足了人们对于Web3.0和互联网未来的美好想象。

  但目前区块链网络无法同时兼顾扩展性、安全性、去中心化这三项要求。以数字货币为例,区块链运用了大量的加密算法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但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广泛应用的加密算法仍然存在被破解的风险,与此同时还面临着智能合约漏洞的风险。利用区块链技术洗钱、偷税漏税、诈骗的事件屡屡发生,区块链安全问题极为突出。对此,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民政信息化发展规划》《“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等政策,支持区块链技术发展的同时,加大监管和打击力度,为Web3.0时代的到来铲除技术安全隐患。

  尽管Web3.0和区块链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Web3.0并不等于区块链。区块链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信息网络,区块链生态则是包含以这个去中心化数据库为基础的协议和应用。而Web3.0大于区块链生态,因为Web3.0 需要更多的内容,例如,去中心化存储,需要更多的技术(如人工智能技术)。Web3.0应用比区块链应用可以包容更多的内容。所以,区块链是Web3.0的核心、关键组成部分,但不是唯一成分,区块链技术也只是实现Web3.0的技术手段之一。

  去中心化还是制造下一个中心?

  在Web2.0时代,用户和平台之间更类似于“支配-依附”的关系,而Web3.0希望建立一个新的数字空间。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数字文旅专家徐鹏认为,在Web3.0的世界里,用户可以形成一种新的数字身份体系,基于“创造价值-确定权益-获取收益”的数字经济系统。

  Web3.0宣称基于完全开源的架构,不受单个或某些特定组织的控制,并将通过区块链架构完全去中心化。相关从业者表示,Web3.0时代,用户所创数字内容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都归属于用户,用户所创造的价值可以由用户自主选择与他人签订协议进行分配。这也是Web3.0的鼓吹者最关注的特点,它既能最大限度保护数据安全,又能阻止个别拥有超级算力的用户形成中心,是去中心化的典型体现。

  可是,我们该如何相信Web3.0鼓吹者和实践者的“去中心化”理想呢?

  现在的互联网更多是被少数技术巨头和企业以压倒性的力量控制着,它们充当数据和算法的守门人。这似乎是更多互联网公司的“套路”,即从一开始就炒作“去中心化”的概念,等更多用户进入平台之后,便形成中心,拥有其他用户无可比拟的“特权”。从互联网初期的门户网站到后来的电商平台,再到后来的短视频平台等,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一“习惯”。这些自我标榜“去中心化”的平台,最后却变成了超级网站的平台,扼守流量入口,挥舞着影响力“大棒”赚取巨额利润。

  是时候对“去中心化”祛魅了。

  Web3.0的底层架构是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是由一个个区块连接在一起组成的链条,每一个区块中保存了一定的信息,并按照各自产生的时间顺序连接而成。根据中金公司《Web3.0:新范式开启互联网新阶段》研究报告,区块链上的任何一个网络节点都存储着一样的数据,任何一个节点对文件修改(比如交易)都需要半数以上的节点确认同意(consensus),信息一旦发生变动,链上的其他人都会知道。因此,篡改区块链上的信息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理论上节点的数量越多,去中心化程度就越高。

  然而,正如货币政策“不可能三角”一样,以区块链为基础架构的Web3.0也存在去中心化、安全和效率的“不可能三角”。传统意义上,任何一个体系都应该拥有足够的安全性,而Web3.0又强调去中心化特征,由此,其效率较低问题也开始凸显,效率指每秒处理交易的笔数(TPS)。这就不可避免造成效率冲突,即在算力一定的前提下,效率便难以保证,而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一定会造成算力的差异。拥有更高算力的用户相应地便会拥有更大的话语权,这与去中心化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此外,去中心化的监管风险也不可忽略。因为当前提出的Web 3.0架构都是完全去中心化的,如果决策管理机构也是分布式的,而且需要多方协作,那么对Web3.0的监管就变得非常困难。而现有针对区块链应用的监管框架仍不成熟。

  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他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与延伸。如果把Web3.0理解为新的媒介的话,那么使用它的人始终是这场技术革命的核心。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心化,至少在一些层面必须接受“中心化”的参与,比如涉及法律、监管和指导性政策等方面。

  那么,这场涉及众多领域的技术革命真能像它鼓吹的那样达到去中心化的目的吗?

责任编辑:蔺弦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