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正文

最新计划!山东将建设集约绿色大数据中心及智能新型的城市基础设施

  近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基础设施“七网”建设行动计划,其中包括《新型基础设施网建设行动计划》。

  根据《新型基础设施网建设行动计划》,到2030年,山东将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新基建覆盖联通更加广泛均衡,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全面提升,融合基础设施不断催生新经济,创新基础设施形成强大驱动力,助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繁荣发展,为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新型基础设施网建设行动计划》提出:

  建设集约绿色大数据中心

  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有序推进数据中心绿色发展,新建大数据中心平均电能利用效率(PUE)不高于1.3,绿色低碳等级达到4A级以上。加快建设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北方)、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山东分中心、生态环境大数据超算云中心等国家级、区域性数据中心,到2025年汇聚高质量工业数据达到ZB级。推动大数据中心高质量发展,建设2个低时延核心区、5个左右省级集聚区,依托各市优势产业建设行业节点和边缘数据中心,打造“2+5+N”的全省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依托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青岛超级计算与大数据中心,开展全省10Gbps、100Gbps骨干链路超算互联网示范工程,积极融入国家算力体系。到2025年,全省在用标准机架数达到45万个,高性能计算峰值算力达到3EFLOPS、人工智能算力达到20EOPS,建成200个左右的边缘数据中心,打造20个以上立足本地、服务区域的行业节点,支撑亿级终端应用,初步构建“云、边、端”多元协同、数智融合的算力基础设施。

  建设智能新型的城市基础设施

  加快智慧杆柱和智能化综合管廊建设,推进城市公用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提升城市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等设施设备动态感知和智慧化管理能力。加快推进实景三维山东建设。推动老旧小区智能化改造,推动智慧住区建设,支持济南、青岛、烟台、济宁市开展全国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实施“城市大脑”建设提升行动,全面建成市级“城市大脑”,推动“市级大脑”向下赋能。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到2025年形成不少于1000项的创新应用场景。

具体内容如下

新型基础设施网建设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紧紧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在坚定不移抓好“八大发展战略”“九大改革攻坚”“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七个走在前列”“九个强省突破”等既有工作部署基础上,聚焦“六个一”发展思路、“六个更加注重”策略办法、“十二个着力”重点任务,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准确把握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统筹发展和安全,因业施策、因地制宜,强化核心关键技术创新突破和推广应用,加速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积极发展融合基础设施,健全完善创新基础设施,全力打造全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先行示范区,为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夯实坚实基础。

  到2025年,经济社会智慧化运行的信息网络泛在互联、科技创新强力驱动、应用场景极大丰富,新基建赋能各领域能力全面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高质量、大规模5G网络全面建成,5G用户普及率提高到56%。物联网联接终端数达到2.5亿个。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流量占比和活跃用户数居全国前列。新建数据中心PUE值降到1.3以下,形成规范有序、保障有力、绿色集约的数据中心发展布局。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开创新局面。数字化转型实现一、二、三产业全覆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覆盖面达到90%以上,基本建成国家工业互联网示范区。智慧农业典型应用场景达到500处以上。全省数字校园覆盖率达到100%,远程医疗覆盖全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中心村卫生室,全周期数字化惠民体系基本建成。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引领新发展。创新平台体系更加完备,以创建海洋国家实验室、建设2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引领,“1313”实验室体系完成布局,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10家左右,省级新型研发机构500家左右,全面涵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全链条。

  到2030年,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新基建覆盖联通更加广泛均衡,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全面提升,融合基础设施不断催生新经济,创新基础设施形成强大驱动力,助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繁荣发展,为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建设泛在互联的信息基础设施。

  1.推动物联网全面深度覆盖。统筹利用4G、5G、窄带物联网(NB-IoT)和光纤等技术,形成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海量物联接入能力,加快低功耗广域网部署和覆盖。推动重点行业物联网感知设施规模化部署,到2025年实现NB-IoT网络县级以上主城区全覆盖,交通路网、城市管网、工业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等重点区域深度覆盖,物联网终端总数达到2.5亿个。加快建设国家物联网标识解析省级节点公共服务平台,到2025年建成5个全国领先的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牵头部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通信管理局)

  2.建设高质量5G网络。持续推进5G网络演进升级和共建共享,加快5G独立组网(SA)规模部署,到2025年建成并开通5G基站25万个以上,5G网络用户普及率达到56%,率先实现交通枢纽、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深度覆盖,城市、乡镇、重点行政村全覆盖。深入推动工业、能源、交通、医疗、教育等重点领域5G虚拟专网试点和部署,适时开展基于5G毫米波的网络建设,适时在部分县级以下区域探索推广5G异网漫游。(牵头部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通信管理局,配合部门:省发展改革委)

  3.搭建高速畅通固定宽带网络。加快发展第五代固定网络(F5G),全面部署10G无源光网络(10G-PON)、新型光交叉连接(OXC)等新技术新设备,推动工业园区、商务楼宇等重点区域光分配网络(ODN)改造升级,到2025年建成10G-PON及以上端口数100万个,实现城市、乡镇和行政村千兆光网普遍覆盖。加快建设济南、青岛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打造济南、青岛、烟台“1ms时延圈”全光网城市,到2025年国家“千兆城市”数量达到5个以上。推动山东青岛国际通信全业务出入口局设置。统筹推进全省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IPv6升级,推广全面支持IPv6的移动和固定终端,到2025年移动网络IPv6流量占比达到70%以上。(牵头部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通信管理局)

  4.融入国家空间信息设施体系。优化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点和地基增强系统建设,到2025年新增陆地基准站点13座、海域海岛基准站点6座,站点总数达到143座。支持国家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数据中心山东分中心、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山东数据与应用中心加快建设,到2025年初步形成天地一体化信息服务能力。支持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齐鲁卫星星座建设,加快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青岛天地一体化地面信息港、烟台东方航天港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空天信息创新平台和卫星应用服务平台。(牵头部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自然资源厅,配合部门:省通信管理局)

  5.建设集约绿色大数据中心。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有序推进数据中心绿色发展,新建大数据中心平均电能利用效率(PUE)不高于1.3,绿色低碳等级达到4A级以上。加快建设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北方)、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山东分中心、生态环境大数据超算云中心等国家级、区域性数据中心,到2025年汇聚高质量工业数据达到ZB级。推动大数据中心高质量发展,建设2个低时延核心区、5个左右省级集聚区,依托各市优势产业建设行业节点和边缘数据中心,打造“2+5+N”的全省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依托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青岛超级计算与大数据中心,开展全省10Gbps、100Gbps骨干链路超算互联网示范工程,积极融入国家算力体系。到2025年,全省在用标准机架数达到45万个,高性能计算峰值算力达到3EFLOPS、人工智能算力达到20EOPS,建成200个左右的边缘数据中心,打造20个以上立足本地、服务区域的行业节点,支撑亿级终端应用,初步构建“云、边、端”多元协同、数智融合的算力基础设施。(牵头部门:省大数据局、省科技厅,配合部门: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通信管理局、省卫生健康委、省生态环境厅)

  6.布局高效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夯实人工智能算力基础,构建基于人脸识别、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多种通用算法引擎,加快建设一批数据开放、超级计算、开源开放共性技术、标准测试评估等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依托济南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搭建适应区域特色和行业需求的“智能+”行业赋能平台,建设重点行业人工智能数据集,推动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能家居、智能轨道交通等优势产业领域深度融合。到2025年初步建立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体系,培育5个人工智能开放平台和15个以上技术转化平台。(牵头部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

  7.培育未来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依托山东区块链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和“质量链”“大纬链”“海创链”等,建设安全可扩展的区块链底层基础服务平台,探索建设跨链平台,形成支持数字化发展的分布式信任体系。到2025年,打造10个以上有影响力的区块链行业平台。加快推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项目建设,提升量子秘钥分发系统工程化和实用化水平,依托齐鲁干线、济南量子通信试验网,逐步探索推进量子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山东未来网络研究院等高水平研发机构,加强新型基础网络架构和新一代网络技术研究。(牵头部门: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通信管理局)

  (二)深度发展便捷高效的融合基础设施。

  1.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加快推进国家级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建设。深化工业互联网平台“个十百”培育行动,到2025年打造3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20家以上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平台、100家以上垂直行业平台。推动济南加快建设“星火·链网”超级节点,加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到2025年建成二级节点25个以上。积极拓展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加快建成3个国家级平台应用创新推广中心,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率达到70%以上,数字化设备联网率达到70%左右。(牵头部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通信管理局)

  2.发展协同高效的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车联网”车路协同设施,推动京台南段、济青中线智慧高速建设,建设全国一流的智能网联高速公路测试基地。打造高铁工程数字化平台,构建5G网络全覆盖的省会经济圈、胶东半岛经济圈、鲁南经济圈环形智慧高速铁路网。推动智慧港口建设,搭建港区智能导引、精确停车、集装箱自动装卸等无人化作业环境,到2025年打造5G、北斗、区块链、无人驾驶、远程操控等综合应用示范场景40个,智能闸口、理货、车辆调度应用场景20个。结合小清河复航、京杭运河山东段航道升级改造,提升航道数字化水平。推进综合客运枢纽建设,以一体化、集约化、人文化、复合化为导向,规划建设济南遥墙国际机场、济南东站、济青高铁潍坊北站、烟台城铁南站、郑济高铁聊城西站、鲁南高铁菏泽东站等一批综合客运枢纽,不断提高智能化水平。(牵头部门:省交通运输厅)

  3.构建清洁高效的智慧能源系统。加快建设“源网荷储”高效互动、多能协同互补、用能需求智能调控的智慧能源系统,全面提升电网智能感知、自动控制的智慧化水平。到2025年10千伏线路智能终端覆盖率、地市级新一代配电主站覆盖率、配电自动化覆盖率、35千伏及以上公用变电站光缆覆盖率基本达到100%。统筹推进新型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全省智能网联的充电设施力争突破10万个。建立完善储能标准体系,建设省级储能监测、调度平台,到2025年建设450万千瓦左右的智慧化储能设施。鼓励以分布式能源为主要电源的“智慧微网”建设,与工业、建筑、交通等产业协同发展,实现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牵头部门:省能源局)

  4.建设先进普惠的智慧民生基础设施。推动教育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开展“5G+沉浸式互动教学”“人工智能+智慧教室”等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试点,深入推进“数字校园”全覆盖和“三个课堂”建设应用,到2025年全省数字校园覆盖率达到100%。(牵头部门:省教育厅)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建设,推进医疗诊断、治疗、康复、管理等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到2025年,80%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达到四级以上,规范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动态使用率达到90%,远程医疗覆盖全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中心村卫生室。(牵头部门:省卫生健康委)开展智慧健康养老试点,构建覆盖全省的养老服务信息网络,鼓励发展智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逐步形成线下线上相结合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牵头部门:省民政厅)完善“一中心四平台”智慧文旅综合服务体系,到2025年,济南、青岛建成国家级智慧全域旅游服务中心,全省4A级以上景区、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实现智慧全域旅游服务中心全覆盖。(牵头部门:省文化和旅游厅)

  5.建设智能新型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智慧杆柱和智能化综合管廊建设,推进城市公用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提升城市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等设施设备动态感知和智慧化管理能力。加快推进实景三维山东建设。推动老旧小区智能化改造,推动智慧住区建设,支持济南、青岛、烟台、济宁市开展全国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实施“城市大脑”建设提升行动,全面建成市级“城市大脑”,推动“市级大脑”向下赋能。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到2025年形成不少于1000项的创新应用场景。(牵头部门:省住房城乡建设厅,配合部门:省大数据局、省自然资源厅、省委网信办)

  6.构筑系统完备的智慧农业农村设施体系。加快推动农业物联网发展,推动实施涵盖农业、林业、畜牧、渔业的智慧农业大数据应用工程,重点打造济南、青岛、潍坊市三个智慧农业试验区,力争到2025年,全省建成智慧农业典型应用场景500处以上。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依托互联网渠道打造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支持枣庄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牵头部门:省农业农村厅、省科技厅)

  7.建设智慧海洋综合立体感知设施。推进海洋立体观测网、海洋通信网络、海底光纤电缆等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基本建成覆盖全省近海海域的山东海洋立体观测网。支持沿海7市组建互联互通的智慧海洋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海洋生态系统智能模拟设施、超高速高压水动力平台等,推动智慧海洋向高效率、高质量发展。依托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青岛海洋大数据中心等,开展海洋信息感知、数据处理、场景应用等重大应用示范,构建海洋智能超算与大数据产业互联网体系,到2025年全省涉海核心数据共享率达到90%。(牵头部门:省海洋局,配合部门: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通信管理局)

  (三)积极构建系统完善的创新基础设施。

  1.加快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推进2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引导多元化投资建设大科学装置,争取“十四五”期间取得明显建设成效。聚焦海洋、能源、生命、超算等领域,按照成熟一项、启动一项的原则,开展大科学装置预研。推动大科学装置与国家实验室建设协同发展,集聚世界一流科研团队,开展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牵头部门: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

  2.推动构建实验室体系。全力创建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支持高校院所、行业龙头企业在前沿交叉学科、优势学科、重点领域积极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到2025年,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30家。瞄准打造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预备队”,高标准组建泉城、青岛新能源、济南微生态生物医学、济南粒子科学与应用技术、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等省实验室,在新兴领域和优势学科布局一批省重点实验室,到2025年,建设10家省实验室,培育300家省重点实验室。(牵头部门:省科技厅)

  3.优化提升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推进国家云计算装备产业创新中心、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等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布局建设一批省级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到2025年,全省新增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5家左右,省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达到150家左右。支持领军企业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到2025年,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达到10家左右,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20家左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牵头部门: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4.高水平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能源研究院、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等规范建设,布局建设山东分子生物医学研究院、未来网络研究院、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山东大学创新港等。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来鲁设立以产业技术研发为主的新型研发机构,推动省属科研院所建设新型研发机构,高水平推动建设30家以上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打造形成优势互补、资源优化、协同攻关、创新高效的新型研发机构体系。到2025年,全省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超过500家。(牵头部门:省科技厅,配合部门: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卫生健康委、省海洋局)

  5.完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坚持以建设知识产权强省为目标,探索建立山东知识产权运营平台,推动知识产权培育、保护、交易、转化。加强山东省科学数据中心平台建设,完善数据产权确认、归集、交易机制,分级分类推动科学数据开放共享。强化技术标准制定,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协同发展。加强科研设施和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开放,提高科研设施设备共享使用率,逐步解决科技资源重复建设、闲置浪费等问题。完善提升技术转移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学科技园等各类专业化创新创业服务设施,推动各类创新服务平台高质量发展。(牵头部门:省科技厅、省市场监管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把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过程,切实把省委、省政府关于新基建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强化部门间的协调配合,省级网信、发展改革、科技、工信、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大数据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研究制定工作推进措施,深化政策解读,强化运行分析。结合全省重大发展战略实施,打造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先行区,支持地方在新型基础设施工作中创造经验、探索路径。(牵头部门:省发展改革委,配合部门:省政府有关部门)

  (二)拓展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灵活运用政府引导基金、财政股权投资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强化金融政策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及产业链配套企业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争取利用专项债券作为项目资本金,充分调动各类资金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推进新基建领域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拓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渠道。(牵头部门:省财政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配合部门:省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山东银保监局、青岛银保监局、山东证监局、青岛证监局)

  (三)规范集约建设。在交通、能源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中统筹考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跨区域开放共享和整合利用,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强化数据中心、5G等新基建能耗管理,鼓励使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分布式储能、5G基站、数据中心等协同布局,加强清洁能源、绿色产品、先进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新基建绿色、集约发展水平。(牵头部门: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配合部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大数据局、省通信管理局)

  (四)推动开放合作。积极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开放平台作用,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对外开放合作。加强基础网络互联互通,完善云计算数据中心、区块链节点等设施布局,拓展海外服务点覆盖范围。促进设施平台合作共享,积极参与国际开源社区和开源平台建设,打造国际物流等方面的合作平台,提升贸易数字化公共服务水平。深化移动通信、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研发、投资的国际交流合作,强化政策、规则和标准互通。(牵头部门:省商务厅、省大数据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

  (五)保障安全运行。把安全发展贯彻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维护全过程,围绕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领域,提升态势感知、智能防御、监测预警能力。加强网络枢纽、数据中心等关键设施可靠性保障,引导新基建运营企业健全落实保障机制。加强数据采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全生命周期管理,运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数据防护,健全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牵头部门:省委网信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公安厅、省大数据局)

责任编辑:蔺弦弦

分享:
2022全数会
贵州

贵州大数据产业政策

贵州大数据产业动态

贵州大数据企业

更多
企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