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点正文

从公网与专网语音通信的差别谈起

  前不久,央视播发了一条新闻,济南和青岛成为了新的Internet直连点,并称这对于“工业互联网”的推进有重大的意义。

  “工业互联网”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网络通信模式呢?笔者没有研究过,不敢妄言。构建网络的目的是为了“共享”,而能够共享的前提是必须能够进行通信。

  从一般的通信原理上来说,通信就是通过信道,将信源与信宿进行了连接。但是,不同的应用,不同的需求,对于这种连接是有不同的要求的。从语音通信的角度来看,这种连接有最基本的两种模式,一种是面向公众的,另一种是面向一个组织内部。当然这个组织可以是临时性的,也可以是相对固定的。

  面向公众的,当然就是公众通信,而面向一个组织的,则是专网通信。

  1.语音通信网的差异

  公网与专网这两种通信的需求存在着相当大的区别,主要有以下的四点:

  1.1作为公众网通信,所有的通信终端的地位是平等的。一个普通百姓的电话与一个部长的电话的等级是完全相同的,当一个人A在与一个普通百姓B通电话时,部长C想与A通电话,只能等A与B之间拆线之后,才是可能的。占线状态,无论C的电话有多么重要,他也无法在A与B的通话期间(甚至他们之间可能就是在闲聊天)给A打电话。而对于专网来说,则完全不同。各通信终端用户是有等级之分的,高一个等级的用户终端,是可以在其他通信期间进行“强插”与“强拆”的,这就保证了重要的通信任务不会受到一般通信任务的影响。

  1.2接续时间的要求。对于公众通信来说,在未通话时,就是处于“挂机”的守候状态,当进行拨叫时,必然是由发起方“主叫”,至少要有拨叫、对方响铃,再接通,然后才是“会话”过程。接续时长,可以是几秒钟,甚至再长一点的时间,对于通信双方来说,这一占接续时间是完全没有影响的。而对于专网通信来说,在未通话时,终端是要处于“开机”的守候状态,要保证主叫的讲话,在第一时间就直接通知到了信宿,而没有了拨号过程。“对讲机”就是这种模式,后来的无线集群通信,虽然考虑到了信道的共享问题,也是要求能够“握键即讲话”接续时间,不能超过500ms。对于各类生产调度电话,也基本上要实现这种“无拨叫接续”的通话要求。

  1.3通信中的交换问题。对于公众通信,实现的是一对一的交换,而专网通信不仅需要有一对一的交换,还要考虑一对多,多对多的交换。这种多对多的交换,还会有动态性的要求,往往是基于某一项任务,将任务的相关方,进行动态组网的模式。

  1.4对于公众通信来说,信道的保密问题,并不明显,甚至为了能与更多的人进行通信,欲使得网络的可达区域越多越好、越大越好。而对于专网通信来说,除了保密的需求之外,也不希望通信资源被与任务无关的其他方所占用,同时安全的要求会更强,所以信道的保密问题、网络的边界问题就必须要考虑,而不是越大越好了。

  由于公众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很多人忽略了专网通信,与公网通信的差别,特别是从事公网通信的一些专家,其思维模式总是基于公网通信的需求,全球性的各类任意终端的“互联”“互通”是他们所追求的目标。

  这些是从语音通信的角度来看,这是相应任务需求所决定的通信模式。

  2.对数据网络的讨论

  2.1数据通信中的信源编码与纠错问题

  对于以计算机作为连网设备的计算机网络的通信,数据是“会话”的主要传输内容。而对于所谓的“万物互联”来说,主要的也是传输数据,当然还要有“信号”。数据的传输与话音的传输,有非常大的区别。话音通信,由于通信双方,、一般会使用同种语言进行通话,而通话的双方(或者是多方),对通信的“编码”(语言是可以认为是一种信息的编码的)是非常熟悉的,在存储器(大脑中)会各界大量的关联数据,这种关联就不需要信源方将每个主音,甚至是文字都说清楚,就可以在住宿方进行“译码”了,在通信的过程中,丢失一些信息,并不过大的影响通信传输的质量。所以,语音通信、视频通信,可以使用前身纠错来实现对错误的修正,同时由于这类通信对实时性的要求较高,所以纠错的方法也只能依赖于前身纠错为主。只有在确实无法解码的情况下,才会让对方“再讲一遍”。

  而数据通信,则不能要求信宿方一定具有信源消息的关联冗余,实时性要求则不一定高,但是不能有错误,所以前身纠错和反馈重传,都是必要的手段。

  对于信号来,这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数据,它具有实时性要求,同时不可以重复使用(数据的重复使用现象是普遍的),重复使用有可能是重放攻击。所以,前向纠错只能是唯一的选择。在信宿方,要有对错误信号的识别能力,并且在收到错误信号时,要有处置能力,而不是要求“反馈重传”。

  2.2数据通信中的专网需求的讨论

  由于时分多址,一条实线与多个对象连接的可能得以实现。这就保证了,一个台终端可以通过一条实线,与多个目标进行连接。

  由于包交换,消息的“队列”也成为了可能。

  对于Intrnet,首先是这种基于公众通信的需求,而对于相应的专网需求,是否能够满足呢,坦白地说,笔者还缺少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但是以下的几点,我想肯定是存在的。

  2.2.1任务边界

  作为数据专网来说,任务的边界需求是一定要考虑的,特别是对于诸如“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物联”来说,如果不考虑任务的边界,而是像公网那样,任由全球可达,不仅不能有效的防范恶意的入侵行为,就是那些无恶意的“入侵”也会更任务的执行带来资源的消耗,进而对任务执行产生干扰。

  2.2.2通信模式

  再有一点,我想也是肯定的,那就是任务边界的通信,有点对点的通信的需求;还可能存在点对多点的通信需求,如一个控制端,同时控制多个对象,这个控制可能是同一个命令,也可能是不同的命令;再有就是多点对多点的通信需求。这些通信,是需要在相对安全的信道进行通信的,不仅从安全的角度有这样的需求,同时也不希望与任务无关通信,消耗或干扰任务所需要的资源。传统的VPN,能够解决点对点的信道安全问题,而对于多点对多点的安全通信,还需要有进一步的研究。

  2.2.3控制面与数据面并存

  在专用网络中,至少要考虑两个层面,一个是数据层面,另一个是控制层面。而公众通信中,虽然也有控制层面,但是这个控制层面主要还是为了数据层面服务的。在专用的数据网络中,控制层面,不仅有对数据传输的服务的需求,同时又有独立动作的需求。

  希望通过这篇小文,引起同行们对基于计算机的专网、万物互联、工业互联网这些数据专网通信的需求分析,并分析清楚相应的通信模式。用公网通信的思维来做专网通信,效果可能不会太好。

 

注:本文由作者投稿自数据观并授权发布,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据观立场,版权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蔺弦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