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点正文

白硕:后数字法币时代的区块链技术

  11月26日,由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主办,中国信息协会、数据观、大数据文摘等协办的网络分享会——“区块链100分”成功举行。本期分享会的主题为《后数字法币时代的区块链技术》。

  分享活动中,中国计算机学会区块链专委会顾问委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常务理事,上海证券交易所前总工程师,中科院计算所、信工所博士生导师白硕图文并茂地向大家讲述了区块链在数字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区块链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原因。

  以下是白硕分享的全文内容(略有删减):

  今天的交流,我已经不再是交易所总工程师的身份,而是区块链世界里的一个专注于技术的探索者。大家知道,最近几个月以来,区块链领域发生了很多事件。Libra计划闪亮登场,在推进过程中遭受了各种阻力,结局是“不跨境毋宁死”,还是有所妥协接受招安尚待观察。

  中国的数字货币计划露出惊艳的冰山一角。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标志着中国已把区块链技术纳入创新战略体系。监管部门雷霆出击,对打着区块链旗号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开展清剿,各级党政军机关学习区块链知识的浪潮此起彼伏。整个形势,可以说是千军万马总动员。

  对区块链从业人员来说,形势大好自会形成令人鼓舞的一面,首闯无人区也一定会令人困惑的一面。最突出的一点是:如果法币的数字化版本来了,区块链技术生态的发展走向会有哪些不同?区块链还怎么发展?是把法定数字货币装进旧生态,还是同法定数字货币一起塑造一个新生态?抑或从来就没有一个稳定的旧生态,生态一直在变?

  我认为,之前和之后,会有明显不同,会发生断代式的变化。这个断代式的变化会持续占主导地位很长一段时间,以至于10年以后的人们谈起区块链,首先想到的是变化后的这一种。这就是为什么我今天要用这个题目与大家交流的原因。

  区块链在数字化进程中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数字化的进程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信任是我们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信任的数字化、自动化、无人化,是数字化进程中躲不过去的一道坎儿。

  大家看几个图。

  这个是比较原始的状况,人与人、人与机构、机构与机构之间的信任状况,基本上是点对点的。我们把它抽象成“你-我”模式。

  这个是社会分工逐渐发达了以后的状况,人与人、人与机构、机构与机构之间的信任主要通过中介(“他”或“他们”)来达成。我们把它抽象成“你-我-他”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上图中的“他(们)”不能总是让人串接在流程中,这样不仅效率低下,而且人乃至机构都有对信任不太有利的一些潜在因素。

  于是,寻求自动化、无人化的信任设施,放在人类数字化进程的大背景下,就是一件很有价值、很有使命感的事情。

  把区块链技术、把后数字法币时代放在这个大背景下进行观察,也有利于得出更有历史感的结论。

  提到区块链,很多人一下子就会联想到一个关键词:去中心化。实际上,从中心化到去中心化是个连续统,有很多中间状态。去中心化与否也有很多观察的维度,完全可以某个维度上是中心化的,另外一些维度上是去中心化的,这就是我说的解耦。

  最近,我着重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这种解耦的可能性,概括为“三个不妨碍”。

  第一,记账权的中心化不妨碍监督权的去中心化。通常按照记账权模式分成公链、联盟链、私链,但不等于把一个中心化的事情搬到联盟链上就叫区块链了,也不是说联盟链只有一个记账权的问题,这都是误区。

  我们把这个权分成三种,记账权、监督权和使用权。经常看到某些联盟链的宣传,一上来就说有几百万或者几千万用户,但是那些人对区块链是无感的,你说你是区块链也好,不是区块链也好,跟他们没关系。核心是哪些人有记账权,这些人向谁自证清白?如果还是向同批人自证清白,那记账权和监督权就没有分离,这种情况下,中心化还是非常严重的。

  我们强调一个观点,识别一个好的区块链应用模式时,要看这三权如何分布,如果只是把一个中心化的业务逻辑搬到我们的联盟链上,这并不是好的应用模式。所以我们看到第一个比较怪的现象是这些人基本上是重合的,这不是好的结构,绝大部分拥有使用权的人对区块链无感也不是一个好的结构,当然自证可以自证几个层次,关系、账本、原码等都需要不同的技术路线。

  这是一个相对好的模式,解决记账权和监督有交叠,一些人监督,另外一些人记账,这些人自证清白,如果向所有人自证清白更好,这叫可自证的生态。这里有一个基础,有很多的工作都是验证容易,求得困难。所以记账者做比较难的“求得”的事,验证者做相对容易的“验证”的事。就是有监督权的人去验证它,这两个角色要分开。

  第二,发行的中心化不妨碍流通的去中心化。一些人受比特币的影响,一提到发行想到的就是挖矿,就是只在链上产生增量。其实这个是不一定的,增量可以来自链外。看一下ERC20,这个增量就来自链外,大家也不陌生;增量来自央行,也不是一个大不了的事情,我觉得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在架构上,发行中心化这件事是可选择的。而流通则不一样,流通是价值的守恒,价值在流动中不允许双发、透支,这个架构必选的是一个独立的生存空间,而且在未来形成价值互联网时是绝对必要的。

  我们看一下央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目前还没有流量基础,但是一旦成批导入,借助行政力量推广,带来的流量不可小视。数字法币流通会采取什么架构?这取决于央行的监管诉求和广大消费者的体验诉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既要监管方看穿交易,又为消费者保护隐私”。

  第三,账本的中心化不妨碍合约的去中心化。大家看左边是现在区块链上供应链上的做法,解耦也这样做。右边是开放银行,我们传统金融的做法是,两个底层一个是区块链账本,一个是银行基础服务的API,中间两个语义是什么,它的处置权怎么处理?这些开放银行和智能合约是一样的,后面又不一样了,一个运行在虚拟集群上,一个运行在第三方硬件上。其实完全有这样一种可能性:开放银行和智能合约最后都运行在虚拟集群上,底层是否去中心化无关紧要,只要最后运行的环境是一样的就可为,所以存在这样一种解决方案的路径。

  那么,法定数字货币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改变?

  支付的生态会有根本的改变。除了支付宝/微信之外,我们随身可携带的移动通信设备里会增加管理一种电子现金的钱包。网上有很多对这方面的描述,我们不在这里重复。

  涉及纯信任的服务会普及。诸如存证-溯源这样的服务,也许会越来越集约化、商业化,渗透到各行各业。以物理的手段、物联网的手段注入证据、检测证据,也许会成为区块链存证溯源服务的自然的延伸。方便的支付手段会跟纯信任的服务同步,使纯信任的服务得到数字法币支付的有力保障。

  涉及信任和价值的大量业务逻辑会直通。我们之前做的很多区块链应用,因为法定数字货币的缺位,走到真正的交易环节了只能绕着走。法定数字货币出来之后,这个环节银行可以光明正大地参与了,流程就真正直通了。

  然后是,在这样一些改变下,未来的区块链技术会呈现怎样一种生态?

  我个人的看法,在法定数字货币推出之后,国内的高性能公链建设、跨链技术(联盟链-公链)会蓬勃发展,国内的中介机构会迅速采取措施,降低全社会信任成本,区块链治理、实名制、监管会加强,银行的“最后一公里”会全面铺开。

  在实体经济、社会生活和政务应用方面,由法定数字货币加持的区块链会得到广泛应用,”零账期“不再是梦想。虽然初期暂不支持智能合约,但未来实现可编程的数字法币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

  采用隐私保护技术是法定数字货币流通的应有之义。区块链借法定数字货币的东风落地各行各业,势必引发对数据隐私保护的大量需求。隐私保护的需求不仅会优化多方安全计算这样的重武器,更会催生各类随需变的轻武器。

  大家最关心的可能是:我们有哪些机会?我个人认为,“区块链运营商”可能会作为一个新物种横空出世。“区块链技术供应商”会经历一系列的重组、整合,与传统的IT供应商和金融科技供应商深度融合。“区块链技术标准、测评”类的机构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对代码还不能开源的区块链系统的安全性和性能指标作出负责任的、可审计的评价。区块链教育、科研、培训、咨询工作也会有大的发展。

  作为一个学者,我对区块链科研的未来进展尤为关注。我觉得过于急功近利是前一段区块链技术发展的一个不足。要有更多的学者沉下心来研究区块链更为基本的一些问题,比如共识的效率、存储的效率、抗量子攻击、智能合约的形式化验证等等,都是可以挖出大宝藏的研究方向。我衷心希望我国的学者们能够在这些方面拿出让世界瞩目的成就。

责任编辑:张薇

分享:
2022全数会
贵州

贵州大数据产业政策

贵州大数据产业动态

贵州大数据企业

更多
企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