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点正文

孟岩:通证,是否在数字经济的时代大放异彩?

  11月25日,由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主办,中国信息协会、人大商学院、31区、数据观、大数据文摘、区块链+百人峰会等单位协办的网络分享会——“区块链100分”在北京顺利召开,开启了一场关于“‘通证’是否在数字经济时代大放异彩”的主题分享。数字资产研究院技术及学术副院长、全球最大中文IT开发者社区CSDN副总裁,北京知识产权保护协会区块链与知识产权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通讯工业协会区块链专委会副主任、中国云体系联盟咨询专家、中关村区块链联盟专家孟岩在分享会上,分享了有关“通证”与数字经济的实践与感悟。

  以下是孟岩分享的全文内容(略有删减):

  我想先从习近平总书记一个月前的讲话说起。这个讲话我读了至少20遍,非常具有智慧和水平。作为区块链专业人士的我们,都未必能够对区块链的应用方向和要点给出如此高水准的概述。

  这里,我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概括为一个思维导图,供大家参考。

  在这个讲话中,提到了数字金融、数字资产交易,并没有提通证。当然,“通证”(token)这个字眼,在行业内还有很多争议。我们这里抛开对英文翻译的争论,关注实质,这个叫“token”的东西,在中国未来的数字经济发展中是否有一席之地呢?

  9月18日,德国公布了《德国区块链国家战略》,明确将通证经济作为重要方向。我节选了当中的几段文字以供读者参考:

  超越比特币——通证经济之路

  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基于一个去中心化分布式系统的愿景,该系统可以从中央组织单元接管,并使得其给定网络参与者之间的直接交易成为可能。

  最著名但绝非唯一的应用——就是加密货币,比特币。加密货币市场价格的上涨,和以“首次代币发行”(ICOs)为代表的新型融资模式,使公众对区块链技术兴趣大增。与此同时,比特币交易的增长导致了与之相关的电力消费大幅上升。最近,加密货币环境之外的应用正日益成为关注焦点。

  德国已经出现了一个主要由区块链开发者和服务提供者组成的活跃生态系统。这为德国发展通证经济(Token Economy)提供了一个前景甚好的起点。

  与物质和非物质商品有关的每一种可设想类型的价值、权利和债务关系,都可以用通证来表示,它们的可交易性可以简化。然而,对于区块链技术的经济扩张将带来与气候相关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可靠的评估,对这方面的持续研究仍然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有一段话提到:与物质和非物质商品有关的每一种可设想类型的价值、权利和债务关系,都可以用通证来表示,它们的可交易性可以简化。

  德国人把通证想得很清楚,言简意赅,通证化的好处就是简化交易。在这份报告的 1.2 章节“联邦政府将公布立法草案,以规范某些加密通证的公开发售”当中这样描述道:

  “在此背景下,联邦政府打算在今年公布有关监管某些加密通证公开发售的立法草案。这将确保某些尚未定义的加密通证只能在符合法律要求的前提下,并经联邦金融监管局(BaFin)批准的招股说明书发布后才能发行。通过这项措施,联邦政府力求确保投资者得到高水平的保护。它还围绕着特定通证设计的含义创建了法律确定性。”

  我看了以后,既感到振奋,也感到焦虑。德国人在这件事情上动作很快,甚至已经到了立法规范的阶段。有意思的是,德国的这份战略里,要坚决防范类似 Libra 那样类似的稳定币破坏德国和欧洲的货币主权。因此,他们把“币”和“通证”分得很清楚,这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当然,中国有自己的国情。我们是否应该允许甚至鼓励通证的发展呢?这里,我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数字经济新未来

  中国现在是否处于数字经济?答案当然是。2018 年中国数字经济总规模是31.3万亿,全球GDP三分天下有其一。同时,我们目前仍然处于数字经济的初级阶段。因为从数字化的程度来说,我们首先是把媒体和内容等比较容易数字化的东西数字化了,仅此而已。

  内容本来就是信息,因此数字化特别容易。数字化内容非常完美地体现了内容可无限、无损复制的特点,内容则借着数字化以光速在全球蔓延。但是数字经济要进一步发展,就需要“啃硬骨头”——把那些难以数字化的东西数字化。正如德国的那份区块链战略报告里提到的要数字化“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商品”,商品、权利、价值……能数字化吗?难,非常难。

  为什么难呢?因为这些东西的基本特点是它们不可以复制。但计算机和网络最擅长的就是低成本、大规模、大范围的复制对象。如果让它限制数字对象的复制,这反而难上加难了。是否易于复制,看起来轻松平常,但仔细思考,这的确是区分资产和非资产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如果想让数字经济再上新台阶,就得让这些“硬骨头”也被数字化。

  中国的互联网真正领先世界的,是微信、支付宝等体系,他们在全球率先实现了“零钱”数字化。如果能够把更多的商品、权利和价值都数字化,那么整个数字经济的水平就会大踏步前进。我们如何做到呢?

  微信和支付宝的解决方案实际上是一个专用的、特殊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说,它们是专门针对零钱做的一套方案,如果换成债券,就不管用了,得换一个体系,更不要说中心化系统本身必然存在的信任边界有限的问题。

  区块链是第一个真正以通用的、一般方式解决“不可复制的数字对象”的解决方案。区块链上的数字对象(数字货币、通证等),是真正不可复制的数字对象。因此,区块链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将现实世界中不可复制的商品、权利、价值映射到数字世界里的问题。

  区块链出来后,任何人都可以很容易地创造无法复制的数字对象,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就为开放下一代数字经济奠定了良好基础。而这种不可复制的数字对象,其实就是广义的通证。所以,走向下一代数字经济离不开通证。

  二、数据资产化

  数字资产化与资产数字化不一样。以上我们聊的是现实世界中的权利、资产数字化上链的过程。上链以后通常表达为通证。还有一个更特殊的情况,就是把数据或者数字资产化,赋予它价值。11月2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刘鹤副总理一篇重要长文《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图|截自11月22日《人民日报》

  其中有一段话,我认为极其重要,我全文摘录下来:

  (一)完善初次分配制度。

  初次分配是按照各生产要素对国民收入贡献的大小进行的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

  一是要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强化工资收入支付保障制度,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二是要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决定》强调了“知识、技术、管理”作为生产要素,反映了现代经济中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决定》首次增列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反映了随着经济活动数字化转型加快,数据对提高生产效率的乘数作用凸现,成为最具时代特征新生产要素的重要变化。要强化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充分尊重科研、技术、管理人才,建立健全数据权属、公开、共享、交易规则,更好实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的价值。

  这段话有这么几个意思,值得大家关注:

  第一,文章把数据跟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和管理并列为生产要素。

  第二,文章指出数据具有乘数效应,是“最具时代特征新生产要素”。

  第三,文章提出建立健全数据权属、公开、共享、交易规则,更好实现数据等要素的价值。

  第四,文章认可由市场机制根据数据这一生产要素进行初次分配。这几点合起来,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中国未来要走走向数字商品化、数字资产化。

  显然,文章没有提到区块链,但是细想来,数据要确权,要交易,要资产化,有什么工具或者是平台能够完成这项工作呢?——区块链。至少目前是这样,以后也许人类能够找到更好的技术和工具来代替区块链。

  数字资产化基本的标志就是可以以数据为抵押创造货币。或者,由央行以数据为抵押创造高能货币,又或让商业银行以数据为抵押创造信贷。

  区块链是一种生产事实、生产可信数据的工具和规范、流程。这就是为什么有人把区块链称之为“事实机器”。这里我只是想指出,数字经济既有资产的数字化,更有数字的资产化。而数字资产化之后,自然就可以依照传统金融的原则,创造出通证来代表这种资产的权益。因此,数字的资产化必然会导致通证的创建。

  资产数字化后直接变成通证,而数字资产化之后,会导致通证的创建。因此,结论很显然,数字经济的前行离不开通证。当然,到时候它也不一定就叫“通证”,这个无所谓。

  问题的实质是,数字经济到了高级阶段,我们是否需要一种不可复制的、代表真实权益和价值的数字对象在系统里流转?如果需要的话,那这个就是通证,高水平的通证经济离不开这样一种对象。

  三、通证的应用

  未来通证将主要应用到以下几个地方:

  一是资产通证。比如把一套150平米住宅的未来收益通证化为150个tokens,可以交易这个资产通证,这种通证涵盖了大多数情况,包括股、债、权等,也包括积分。

  二是功能性通证。也就是所谓的 utility token,类似游戏币,只有投币,游戏机才能运行,典型的就是以太坊的gas燃料币,用以驱动以太坊计算机。

  三是证明性通证。比如员工卡、勋章、徽标等。

  四是非标通证。如NFT,non-fungible token等,可以在区块链环境中代表一切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数字对象。

  所以,在区块链的世界里,通证无处不在,这不是是否会大放异彩的问题,而是无可回避。

  四、区块链的激励

  通证有一个特别的用途,就是为区块链中作出了贡献的节点提供激励。虽然这个特征很容易被滥用,但是区块链要想流转起来,没有激励是不行的,这就对监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区块链的本质就是在平等的主体(节点)之间组织大规模协作。

  既然是平等的,就不存在谁可以命令谁的问题,如果有一个绝对权威,那就不再需要区块链。应用区块链就是因为找不到一个绝对权威去实现数据、规则和权利的大集中。既然不能通过命令的方式来实现数据共享、数据整合、流程整合,那么除了用激励的方式,还有别的办法吗?

  我们首先要尊重逻辑、尊重事实,不要回避激励这个问题,然后再考虑如何监管的问题。实际上,区块链为区块链本身的监管提供了技术手段,只不过当前还有很多问题没解决。所谓的“以链治链”,这个方向肯定是没错的。

  此外,如果现阶段的区块链应用是以联盟链为主体,在联盟链内进行激励分配,在监管上比较容易处理,可以先试点运作,积累经验。

  最让人担心的问题是,国内对区块链激励这个显而易见的“房中大象”视而不见。然而,国外的区块链战略或迟或早,都能直视这个问题,并积极设定监管制度。

  那么,长此以往,我们在这个方面肯定会落后国外,这种落后不但体现在应用模式和平台的落后,更会体现在生态繁荣程度的落后。

  一个直接的事实,Libra 出来才小半年,已经成为全球排名第二热门的区块链开发项目,成千上万的程序员围绕它开发各种应用程序,这当中就有很多是中国的年轻程序员。

  世界上最早的一套Libra开发工具也是中国南京的一帮90后程序员发布的。这就是生态优势。为什么有这样的优势?因为激励存在。我们如果一直不直面这个问题,最后将影响数字经济这个宏大战略的进程。

责任编辑:张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