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贵州贵州大数据产业动态正文

贵阳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实现三年排位前移73位的背后

整合扩总量 招商促增量 创新优存量 转型提质量

贵阳大数据安全产业园一角

按照贵阳市委“1+1+3+N”总体规划,经开区启动贵阳大数据安全产业园建设,大力推动大数据安全产业发展。图为贵阳大数据安全产业园一角。

日前,商务部揭晓了2018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在全国219家国家级经开区中,贵阳经开区的综合发展水平考核从2016年的109位跃升至2018年的第36位,实现三年排位前移73位,进入全国20%的强区之列。

从“三线建设”时期大批调迁企业迅速聚集形成“小河工矿区”,到成长为贵州工业化最具代表性的区域,贵阳经开区的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5.7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210.4亿元,18年间增长了36.9倍。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近年来,贵阳经开区围绕全市经济发展部署,以大数据、大工业、大招商“三大行动”发力,全力以赴强化产业基础,把“双千工程”“万企融合”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和关键点,通过“一改一引一融”,改出新面貌、引出新动力、融出新活力。

做大家底,不断夯实产业基础

去年,贵阳经开区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0.4亿元,同比增长10.4%,占全市比重的34%。

作为贵阳的老工业区,贵阳经开区取得的成绩除了先天的产业基础优势,更离不开后天的努力。优化产业布局、高效建设园区、开展精准招商……通过这一系列举措,贵阳经开区不断做大家底,夯实产业基础。

在优化产业布局中,贵阳经开区首先明确主导产业,构建了以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新医药大健康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3+1”主导产业体系,打造了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工程机械及应急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新医药大健康和烟草六大产业集群。

同时,以园区建设为载体,积极构建“园中园”建设模式,形成大数据安全产业示范区、数字物流产业园、军民融合产业园、中欧产业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新医药大健康产业园等五大特色产业园区,促进“3+1”主导产业集聚。

通过努力,贵阳经开区的“3+1”主导产业取得初步成效。

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推进了以航天科工、航空工业、中国航发三大军工集团下属企业为主导的航空航天产业,以詹阳重工为龙头的工程机械及应急装备产业和以奇瑞万达、贵航股份为代表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加快发展。奇瑞万达的新能源汽车进入全国多个省份,航天科工十院生产的产品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一环,詹阳重工的极地车成为我国南极科考的“大国重器”;

大数据产业以大数据安全和数字物流为主加速发展。去年,大数据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0亿元,同比增长25.7%,大数据企业累计达400家。大数据安全“1+1+3+N”总体架构全部落地,贵阳大数据安全产业示范区初步建成,目前已有46家大数据安全企业在示范区聚集。同时,以满帮和传化为龙头的数字物流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亿元,同比增长567%;

……

得益于“3+1”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贵阳经开区的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基础越打越牢,并频频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认可,截至目前,共获得国家军民结合(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等11个国字号荣誉,成为全市实体经济发展“主战场”和工业经济“顶梁柱”。

下一步,贵阳经开区将按照“一品一业、百业富贵”发展愿景,选准“好、大、优”等品种、品类、品牌,着力引进中高端消费品制造项目,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产业集群,推动建成贵阳国际化高端消费品制造核心区。

贵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成长历程 

贵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成长历程岑继维/制图

数字引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全省、全市大力推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在国药集团同济堂(贵州)制药有限公司的内包装车间,产品通过自动化包装线完成包装,在传送带上迅速进入下一个装箱环节。“以前人工包装每分钟只能完成50盒,采用智能化设备后,每分钟可完成200盒,效率提高4倍。”在同济堂工作了10余年的车间主任吴俊杰深有感触,自动化包装线的年产能比改造前至少提升了50%。

同济堂实现产品包装线自动化,是贵阳经开区利用大数据驱动实体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对于制造业占据了经济规模总量绝大部分的贵阳经开区来说,实现企业降本增效提质的最佳途径便是实施智能制造。去年,该区编制《贵阳经开区创建智能制造示范区工作方案》《贵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智能制造产业规划》,启动创建智能制造示范区。

同时,贵阳经开区以“千企改造、一企一策”为抓手,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2018年,该区共实施“千企改造”项目33个,总投资48.05亿元;玉蝶电气、詹阳重工、永红航空等10家企业入选省级“千企改造”龙头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一企一策”转型升级方案编制实现全覆盖,兑现“一企一策”转型升级市级、区级扶持资金2620万元。

截至目前,贵阳经开区获评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的企业达10家,获得国家级、省级智能制造项目10个,入选贵州省“大数据+工业”深度融合试点示范的企业达10家。

在贵阳经开区,“数字产业化”让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产业数字化”使“大数据+制造业”深度融合。截至目前,该区进入省“万企融合”项目调度平台的项目有97个,建设省级标杆项目8个、融合示范项目50个,被评为“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省级示范园区”。

在帮助企业上“云”的同时,贵阳经开区还推行“亩产论英雄”评价机制,加快园区“腾笼换鸟”,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资源使用最大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均产值达616.9万元。

接下来,贵阳经开区将继续以“双千工程”“万企融合”为抓手,继续扩增量、优存量,帮助辖区企业向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支持企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升级改造,让辖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工作人员在贵阳华丰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调整航空标准件智能生产设备参数。

  为打造优质营商环境,贵阳经开区从政策、厂房等方面给予辖区企业帮助。图为工作人员在贵阳华丰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调整航空标准件智能生产设备参数。

创新创业,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缘何要创新?

詹阳重工副总工程师、工艺技术研究院院长何放说,公司一个产品的成功,有80%取决于研发环节。“这几年,我们每年都将销售收入的3%至5%作为研发经费。通过创新,公司设计一个产品的时间从8至12个月,缩短到3至4个月。”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第一驱动力。近年来,贵阳经开区将创新驱动作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从政策出台、资金扶持、平台建设等方面,推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在政策方面,制定出台了《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科技研发投入与创新能力建设资金补助办法(试行)》等系列政策,构建了区域创新创业环境。目前,全区拥有200多家科技型企业,其中经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认定的各类梯度科技型企业120多家,拥有高新技术企业74家。

在资金方面,研发投入不断加大,2018年规模以上企业(不含军工企业)的研发投入预计增幅为15%以上,区级财政研发投入占财政支出的4%,引导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4.45%。

在平台建设方面,率先在全省开展创新型孵化器建设,创新创业平台累计达12家,去年新增创新企业36家。同时,詹阳重工被评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航天控制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车行家网”O2O体验基地入选“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专利是创新能力最直接的体现。近年来,贵阳经开区知识产权工作的质与量不断提升,2018年的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同比增幅分别为18.19%和22.77%,有效发明专利达525件;成果转化率的质与量不断提升,“RM系列矩形印制电路连接器产业化”等5个科技成果实施了转化,技术交易额达到7亿元。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为强化支撑,贵阳经开区加快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去年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58人;目前,全区汇聚两院院士、等国家级专家20余人,各类人才总量达5万余人。

市委十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贵阳经开区要依托“国家军民结合(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推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切实增强对全市乃至全省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力。

贵阳经开区将充分发挥其在全省、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主平台、主支撑、主引擎作用,继续推动环境、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创新,筑牢创新创业基石,做优做强实体经济,全力推动打造高标准创新创业集聚区。

勤练“内功”,全力优化营商环境

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说了算。

“短短3年不到,公司的产值翻了10倍不止,合作伙伴从最初的不到20家,增加到现在的100多家。”在贵阳华丰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忠贤看来,公司能够迅速成长起来,离不开贵阳经开区的帮扶,“不仅从政策、厂房等方面给予了很大帮助,乃至我们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尽力帮我们解决。”

为打造优质营商环境,近两年来,贵阳经开区从政务服务环境、投资营商环境、生产经营环境等三个维度发力。

推行企业开办和不动产登记两类“集成套餐服务”。实施多部门联合办公、并联审批、信息共享,有效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多头跑、办事难、办事慢等问题,企业开办审批时限由10个工作日压缩至2个工作日,不动产交易备案、纳税、登记由35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审批材料压减66%。

持续推进“减证便民”行动,取消“无谓证明”。推动“一网通办”平台建设,全区16家具有行政审批服务职能的部门和单位共计322个审批服务事项进驻网上办事大厅,去年累计受理事项100808件,81.3%的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

创新融资渠道,探索与金融机构开展融资租赁、债权融资、PPP融资等新融资模式。发挥财政性资金的引导作用,对产业园建设资金及符合产业主导方向的初创型、成长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深化“放管服”改革,严格落实省、市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去年共为企业降税减负15.93亿元。

贵阳经开区还从交通、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入手,打造优质生产经营环境,让企业和人才吃下“定心丸”。

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贵阳经开区努力打造企业发展的“防护林”,打通为企业服务的“高速路”,为全市提供了打造营商环境鲜活的“经开经验”。

接下来,贵阳经开区将继续构建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流程,缩短办理时限,确保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网上能办和“只进一扇门、一次就办成”;构建开放便捷的投资营商环境,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构建更加利企发展的生产经营环境,在供地、用电、用水、设施、物流等方面提供帮助,为企业减负担、降成本、增效益。

【短评】

促进产业集聚 打造高质量发展“引擎” (祝卫)

三年排位前移73位,进入全国20%的强区之列,这是对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砥砺奋进、创新进位的肯定,可喜可贺。

商务部对全国两百多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综合发展水平考核,内容涵盖5大类一级指标和53项二级指标,极具权威性、专业性。在2018年的考核中,商务部指出,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排名第36位,总体表现较好,特别是在产业集聚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这一评价,高度概括了经开区发展的最大亮点。

发展升级的核心是产业升级,产业升级的关键在于集聚发展。近年来,经开区全力以赴强化产业基础,不断做大家底,产业规模越来越大,产业基础更加牢固,形成了产业集聚、高端引领的蓬勃发展态势。一批成长性高、引领性强的大项目、大产业,为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产业集聚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既是对经开区产业发展的肯定,也是对经济发展环境的肯定。“产业聚人、环境留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方能聚企业、聚人气。建设完整而强大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与坚定不移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相辅相成。从政务服务环境、投资营商环境、生产经营环境等多个维度发力,经开区有针对性地为产业集聚发展提供各种要素支撑,必将打造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磁场。

商务部的考核评价,有着“探测器”“指挥棒”的作用,为每家国家级经开区量身定制的考核评价结果通知书,实际上也是一份“体检报告”。作为贵州省“1+8”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之一和贵阳市“四轮驱动”的重要一轮,市委十届五次全会对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既定目标,根本还在于做优长板、补齐短板。期待贵阳经开区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强化产业集聚拉动效应,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发挥其在全省、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主平台、主支撑、主引擎作用,为全市加快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记者 黄菊 石照昌/图)

责任编辑:李兰松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