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8数博会数博论坛正文

全国政协委员热议大数据建设:完善数字基础设施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和人类生产生活交汇融合,互联网快速普及,全球数据呈现爆发增长、海量集聚的特点,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国家管理、人民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世界各国都把推进经济数字化作为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动能,在前沿技术研发、数据开放共享、隐私安全保护、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前瞻性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大数据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应该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深入了解大数据发展现状和趋势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我国大数据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保障数据安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更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全国“两会”期间,多位政协委员对我国大数据建设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贵州省委主委、贵州医科大学副校长孙诚谊表示,当前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在大数据资源建设、大数据技术、大数据应用等领域涌现出一批新模式和新业态,龙头企业引领、上下游企业互动的大数据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为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不过,他在调研中发现,各省区市在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和困难。

  第一,产业政策和管理措施不配套。大部分省区市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主要方式是引导大数据企业与实体经济企业合作,由政府管理部门通过项目形式予以适当资助,但缺少完善的正向激励和约束措施,对大数据企业的支持性政策不完善。

  第二,资金支撑不足。各级政府部门安排了专项资金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但物联网传感器、监控器、监视器等设备及系统成本居高不下,多数省区市政府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不足,难以满足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需要。

  第三,实体经济企业内生动力不足。客观制约条件表现为:实体经济中的大量中小企业仍处于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初级阶段,内部数据尚未实现整合和标准化,更谈不上对企业外部数据的开发和利用;不同产业、行业的实体经济企业之间差异性明显,大数据融合发展的方式难以简单复制。主观条件制约表现为:由于大数据开发项目的预期收益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加之能源、原材料价格与用工成本持续走高,企业利润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实体经济企业对拥抱大数据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四,人才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大数据人才本身就处于短缺状态,能够将实体经济企业技术与大数据结合起来进行建模分析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奇缺。就大数据一般人才培养而言,我国已有35所高校新设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本科层次教育,但短期内难以满足实体经济企业运用大数据转型升级的需求。

  第五,数据资源融通共享瓶颈亟待突破。实体经济企业的大量历史数据资源仍然以非电子化、非标准化形态散落在企业内部、政府有关部门、行业组织、合作企业之间,难以形成企业块数据、行业块数据、区域块数据。

  为继续做好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篇文章,孙诚谊委员建议:一是完善促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正向激励机制。建立完善市场驱动和政府引导的正向激励机制,应按照产业分类建立“大数据平台”、“综合评价机制”、“激励约束机制”、“预测决策机制”。通过大数据平台对企业税收、销售、用电、大数据应用、创新能力等各种数据进行统合,在此基础上通过政府项目申报、信贷扶持、人才扶持、税收优惠等政策对实体经济企业进行差别化的资源要素配置,发挥好科技、财税、担保、国土等政策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提高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项目的商业可持续性。

  二是营造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客观环境。支持办好全球首个以大数据为主题的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突出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个主题,通过行业对接、学术交流、展会论坛、融资推进会等多种形式,搭建实体经济企业与大数据企业合作交流平台,建立共同创新信息沟通机制。以各省区市信息化工作管理机构为平台,受理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遇到的政策、行政管理冲突,营造更宽松的创新环境。明确各行业主管部门作为引导实体经济企业与大数据深度融合发展的管理主体,履行主体责任。

  三是强化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服务支撑。数据支撑方面,由政府主导适时向社会发布实体经济企业所需要的大数据资源目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解决企业历史数据资源不足的问题;明确税务、社保、公积金、银行、国土、房产、水电、工商、公安等部门数据资源共享时间表、路线图。金融支撑方面,加快建设“金融云”,构建企业大数据信用服务体系,推进大数据与金融业深度整合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与水平。四是持续加强大数据人才队伍建设,建构人才制度体系。支持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等建设水平,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数据研究教育机构和国内外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交流中心。通过项目建设支持、带动实体经济优秀企业强化自主人才队伍培养,政府部门通过项目补助、后补助等方式促进企业大数据项目建设,将大数据的企业应用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人才政策的激励效应,力争构建起与“大数据+实体经济”产业融合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制度体系。五是提升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相关项目的知晓度和影响力。按照数据是资源、应用是核心、产业是目的的理念,以重要企业应用为示范,加大典型案例应用宣传力度。组建“大数据+实体经济产业深度融合服务队”,带领企业少走弯路,帮助企业找准切入点,引领“大数据+”与企业发展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而不是简单“跟风”,充分发挥大数据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市政协主席胡曙光表示,当前在一些领域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一些重大风险未能在苗头可控阶段及早防范处理,今后要运用好大数据,有效提高防控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胡曙光委员建议:一要理顺现有体制机制,促进数据融合、推动数据共享,搭建政府数据一体化平台。国家层面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统一标准。二要加大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大数据环境。数据流汇聚起来,才能打破信息孤岛。三要完善法规政策,强化数据的安全保障。数据是重要战略资源,要建立党管数据的理念,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数据,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

  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统战部一局局长桑福华建议,要规范政务大数据中心和数字政府建设。政务大数据中心是建设数字政府的重要基础设施,对提高治理能力意义重大。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了这项任务,提出要加快政府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打通信息孤岛。

  桑福华委员表示,目前我国已有12个省份基本建成省级大数据中心,其他省份也在建设或规划之中,40%以上的地市、20%以上的县也在开展或规划大数据中心建设。下一步要加强统筹,优化布局,防止不计成本盲目跟风,同时要加强技术和内容上的规范引导,避免形成新的信息孤岛。(《紫光阁》杂志社记者任海军)

责任编辑:陈近梅

分享: